▕ 哲學家 × 專題之間 ▏哲學雞蛋糕朱家安 feat. 熟童插畫家阿剝…
網頁遊戲-【信任的演化】背後的道德起源
達爾文主張利他行為之所以存在,有可能是因為這種傾向使得族群壯大,而族群壯大則增加了個體的存活率。但生物的競爭不只存在於族群之間,也在個體之間。所以,道德和利他到底是為什麼會出現?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演化生物學家進行各種嘗試…
由吳桐和唐鳳引進之後,「網頁遊戲:信任的演化」熱門了好一陣子。這個網頁遊戲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人體會不同的互動策略會在社群裡導致怎樣的結果,這方面的知識涉及囚犯困境。「信任的演化」大概不是第一個以遊戲來介紹囚犯困境的計畫,不過它藉由遊戲設計來吸引海量人次的投入,可以算是知識普及的創舉。
「信任的演化」的骨幹,是用囚犯困境來模擬個體互動,這背後的預設是說,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欺騙其他個體(對方選擇幫助你,但你選擇不幫他)可以得到最大收穫;跟其他個體互相幫忙可以得到中等的收穫;被其他個體騙,則得到最少的收穫。
這個架構很簡單,但是適用範圍很廣,以鳥類來說,可以用來模擬個體是否願意幫其他個體啄出頭上的蝨子;以吸血蝙蝠來說,可以用來模擬個體是否願意在吸飽血回窩之後,分一點給今天運氣不好沒東西吃的同伴。當然,「信任的演化」裡的合作是同時性的:兩個玩家同時要做出選擇,而現實情況下的合作多半是延遲的:你今天餵我血,表示你選擇合作,但是我是否也選擇合作呢?要等到哪天你餓肚子時,才會知道。雖然遊戲是同時的,但現實情況下許多不同時的合作也可以用這個架構理解。
研究道德演化的學者重視囚犯困境,因為道德的精神之一是利他(altruism,犧牲自己可得的利益來增加其他個體的利益),而囚犯困境彰顯了利他的弔詭:
- 一方面,對個體來說,不要利他才是最理性的選擇。
- 另一方面,如果大家都選擇不要利他,所有人都會落到最差處境。而如果大家都利他,整個族群的平均利益會最大化。
事實上,不管在哺乳類,還是昆蟲、原生生物族群裡,利他行為都存在。然而,為什麼會這樣?達爾文在《物種起源》裡說:
…高道德標準沒辦法帶給人及其子嗣多少優勢,然而,當群體中的道德標準越高、遵循道德的人越多,這個群體會得到越多優勢 ¹。
達爾文著重於(2),主張利他行為之所以存在,有可能是因為這種傾向使得族群壯大,而族群壯大則增加了個體的存活率。這種說法主要的困難是:生物的競爭不只存在於族群之間,也在個體之間,一個互相合作的群體裡若出現了自私的個體,這些自私的個體會因為擁有更多利益而逐漸增加和取代合作的個體。(這就是把一隻「黑到底」放到一群「紅嬰仔」裡面之後會發生的事情)換句話說,若個體之間存在著競爭²,那麼道德之所以會演化出來,就不會僅僅是因為利他對整個群體有利,一定還有其他條件。
所以,道德和利他到底是為什麼會出現?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演化生物學家進行各種嘗試,例如發展各種基於群體的天擇模型、思考「親屬選擇」(kin selection)的可能性等等。
「信任的演化」當中不同角色對賭的劇本,來自艾瑟羅德《合作的競化》一書。事實上,你看到的各種生動的角色,都是來自於艾瑟羅德實際舉辦過的一場程式廝殺賽。利用囚犯困境的架構,艾瑟羅德訂下規則,邀請相關學者提供採取不同生存策略的程式,讓它們互相交叉對弈,包括:
- 一報還一報(模仿貓):首次會選擇合作,接下來則總是模仿對手上一回合的行動
- 總是背叛(黑到底)
- 總是合作(紅嬰仔)
- …
以及採用其他更複雜規則的程式。
艾瑟羅德舉辦了兩次競賽,發現模仿貓的常勝。第一次競賽有十五個程式參賽,模仿貓得到最高的累積成績。第二次比賽前,艾瑟羅德把第一次的比賽結果分析傳給了參加的學者們,學者們在第二次比賽提供的許多程式因此做了特化修正:
- 有些人選擇模仿模仿貓,設計跟模仿貓很像,但可望表現得更好的程式。例如模仿咪,它比模仿貓更寬容,在遇到特定程式的時候,更不容易陷入互相背叛的雙輸迴圈。
- 有些人料定其他人會採取「泛模仿貓」路線,因此設計了針對性的程式來「獵殺」他們。例如「在第一局選擇背叛的模仿貓」,它在對上模仿貓時,會因為第一局賺到的優勢而勝利。
結果第二次比賽模仿貓依然得到最高分:大致上,模仿貓和其他傾向於合作的程式持續合作得到高分,並且在應付傾向於背叛的程式時,表現得比其他傾向於合作的程式更好。模仿貓在大賽的常勝,以及更複雜以至於無法在本文介紹的一些數學證明,顯示了利他傾向要經過互動演化出來,需要的一些條件:
- 個體之間有頻繁互動,而且個體不容易分辨眼前的互動是不是彼此的最後一次互動。
- 互相合作得到的好處總和,大於背叛和被背叛。
- 會互相做出利他選擇的個體,互相遇見的機會要夠大。
- 個體要能有效辨認個體,正確判斷誰幫助或背叛了自己,並且記在心裡。
《信任的演化》拿最後一點來做結,呼籲我們注意那些因為誤會引起的不必要的衝突。這一點很聰明,因為人類社會缺的就是這個。
*感謝葉多涵閱讀本文初稿並給予建議。
註解:
1. Darwin. 1859. p.537
2. 有時候個體之間不會有演化意義上的競爭,例如蟻窩裡的工蟻,她們沒有生育能力,所有個體都為蟻后努力。
參考文獻:
• 理查道金斯 2009 《自私的基因》天下文化
• Elliott Sober. 2000. Philosophy of Biology. Westview Press.
• Samir Okasha. 2013. Biological Altruis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Charles Darwin. 1859.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roadview Press 2003.
*推薦閱讀 – 看更多「哲學」相關文章:
▕ 文化 × 藝想 ▏哲學雞蛋糕朱家安 feat. 熟童插畫家阿剝…歧視言論與刻板印象
哲學雞蛋糕 朱家安編/特約作家專題
朱家安,當代哲學推廣者、作家與編輯,同時也是視覺設計師。哲學總給人晦澀難解、或者是理境高卻難以應用的印象,但朱家安認為原因來自多數人不能夠了解,於是創辦「簡單哲學實驗室」、經營「哲學哲學雞蛋糕」部落格,致力寫出平易近人的哲學。而這也與惟物之間重視「思惟力量」的核心概念不謀而合,讓事物的本質能從多面向角度理解與討論,減少誤解與衝突。
新生代熟童插畫家 阿剝Apo畫/特約插圖合作
阿剝Apo,新生代插畫家,以熟齡童趣的插畫筆觸獨樹一格。在惟物之間部落格為「思惟」的視覺呈現,貢獻多元反差的視野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