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物 × 文化之間
英國當代藝術家Damien Hirst…生死概念的詭譎詮釋與藝術爭議
4 月 18, 2020

首頁BLOGART藝匠英國當代藝術家Damien Hirst…生死概念的詭譎詮釋與藝術爭議

當生命永遠漂浮在那裡 … 「如果有一個動物園,裡面的動物都是死的,動物們就不必再受苦了… […]
慕夏編 |
ART, BLOG, 精選看板, 藝匠, 藝地, 藝市, 藝想, 藝物


當生命永遠漂浮在那裡

「如果有一個動物園,裡面的動物都是死的,動物們就不必再受苦了

英國當代藝術家 Damien Hirst 悠悠說道,正好呼應了他最出名的作品泡在甲醛裡的虎鯊。


Damien Hirst,在世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1965年生於英國,目前身價預估遠遠超越一億英鎊,左右了90年後英國當代藝術界。他對於「生命」有著異常的執著,而作品也大多在表現自身對於生命的體悟,儘管觀看者所看到的作品大多圍繞著死亡。

他在拍賣會創下天價紀錄的作品「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是將於澳大利亞捕獲的虎鯊泡入甲醛,目前依然為當代第二高價在拍賣會賣出,這次的拍賣會,為原本就已經頗富名聲的Damien Hirst 更添上了一筆「爭議性」。

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

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與死人頭顱

With Dead Head

 

有人認為這項作品只是單純的鯊魚標本,但也有人認同Damien Hirst透過這樣的方式表達他對生命的詮釋方式。

Damien Hirst從小被身為天主教徒的母親嚴格管教,雖然如此,母親非常鼓勵他的繪畫,也是因此讓他義無反顧、堅定自己前往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就讀,學生時期的他曾在太平間兼職,或許也是此時種下了他對生死表達的選用媒介和素材的種子。雖然Damien Hirst的在學成績並非最為突出亮眼,但從青少年時期他便充分地展現出對於有機體、生物體的狂熱興趣,彷彿那將他帶往一個未知的世界,給了他超乎其他事物在感官與想法上的刺激

 

Cock and Bull, 2012

 

 

The Incomplete Truth, 2006

 

 

God Knows Why, 2005

 

然而,這位行徑瘋狂的藝術家也因為這樣惹上了許多撻伐,動物關懷團體、人道組織對Damien Hirst可以說是非常不友善,他們甚至觀察了Damien Hirst的展覽網站點擊率,並且主張他應該要做一些更溫和的藝術行為,因為他的影響力太過龐大。但於此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這個藝術家的目的:引起人們對於生死議題的注意與關懷。( 延伸閱讀:|舞蹈X生命之間|永恆的直線:生命到了盡頭,你能接受讓摯愛之人,以另一種方式陪伴你嗎?)

 

 

 

為他拿下英國最具代表之一獎項「透納獎」的作品「母子分離」然而,在他得獎後,他卻心有感慨地說道「一個扭曲的念頭,一把鏈鋸,卻帶來如此崇高的殊榮。」或許在Damien Hirst的心中,獎項與名利並不是他心中最渴望的,他嘗試的是將「生命」的本質以自己的方式呈現給世人,目的更勝譁眾取寵、獲得掌聲。

事實上在許多國際大獎中,獲獎的作品大都是以背後的含義與作者獨特的表現法獲得評審青睞,也因此,儘管眾人所看到的作品並不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但若嘗試理解作者想傳遞的信念,或許能更貼近作品而引發共鳴也不一定!

母子分離

Mother and Child, Divided

 

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震驚觀看民眾的「母子分離(Mother and Child, Divided)」

 

「母子分離(Mother and Child, Divided)」

 

根據據動保團體指出,從1990年初第一次辦展以來,Damien Hirst的作品總共使用了913,450隻生物。雖然部分生物是自然死亡,但還是有人指控,事實上許多動物是因他以藝術的名義而被殺害。若的確有生物為了創作者的需求而失去性命,那這項藝術品依然能夠稱為藝術品嗎?是否有可能成了以藝術為名行殘害生命之實?而這樣的舉動,觀看者的接受程度又會因個人不同的價值觀而有所差異,難以界定絕對界線來斷定對錯,但生命不論是以如何的型式結束,「生命」本身都應該被敬重、尊崇。

 

The Pursuit of Oblivion, 2004

 

In His Infinite Wisdom, 2003

 

Damien Hirst著名作品之一「For The Love of God」,骷髏本人為18世紀一位36歲男子,經過創作後,上面共鑲有8601顆鑽石,而光是鑽石就值1200萬英鎊。

「For The Love of God」

 

「看在上帝的份上(For Hevan’s sake)」將鑽石鑲滿在十九世紀、剛滿四十週的嬰兒頭蓋骨上作為藝術品的,雖然頭蓋骨本身原本亦是作為收藏品而後被Damien Hirst買下作為藝術用途,還是引起了譁然。

看在上帝的份上

For Hevan’s sake

 

 

Damien Hirst的作品帶給觀賞者的氛圍確實異常詭譎,而這個氛圍來自他偏愛的媒材,例如:屍體、藥物、手術用具,以及作品處理方式,浸泡甲醛、屍體與果蠅的放置,都讓人有較為陰暗的印象。近代常被拿來作成電影、小說題材的「戀屍癖」,在心理學的解釋中並非全然扭曲,是跨越對屍體恐懼的部分所延伸的產物,容易對冰冷、死物產生全然佔有的欲望,其發生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晰,但與我們對某些事物有嚮往與迷戀的道理是可以同理的。

而戀屍較常發生在工作相關人士身上,Damien Hirst曾在停屍間兼職的背景,實在很難不讓人聯想其中的關連,事實上,跨領域巨擘達文西在年輕時也對屍體有所迷戀,甚至一度是他創作、描繪的對象,因此這發生在藝術創作者身上並不罕見。

但,當代藝術擺脫了既有的繪畫、雕塑等形式框架,強調的是獨到的眼光與論述,創作的題材開始不受任何限制,一面喜而一面憂,例如中國行為藝術家朱昱,以一系列《人吃人》的作品,挑戰道德倫理的界線引發軒然大波,他主張自己所談的是「生與死的關係」,但他的作品甚至包括了「主動讓一位婦女體外受精後,於孩子四個月大時人工流產,並且拿去餵狗」。話雖如此,依然有人大讚他的行爲是藝術評價兩極中最優秀的那一邊。

 

 

Love’s Paradox (Surrender or Autonomy, Separateness as a Precondition for Connection.), 2007

 

 

慕夏編想提的是,不論這些有爭議的行為是否能夠稱為藝術,生命都是有其存在價值、意義,任意地踐踏、擺佈,都是無法被寬恕的。雖然 Damien Hirst 的作品媒材都是用購入或是捐贈,進而表達「時間、生命、死亡」之間的關係,但若他認為如此擺佈生命只單就為了藝術的表現,那麼也只能惋惜了。

和許多人一樣,慕夏編很是喜歡他的作品給了觀看者當下即是永恆的寧靜,例如「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選用了鯊魚,就完整體現了「在海裡牠是王者,呲牙裂嘴,而他現在死了,就在這裡,這就是死亡。」這樣子的衝擊所帶來的含義。而先前所提的讀一系列問題也因為鬼才Damien Hirst的出現,而給了當代藝術一個非常有趣的討論空間與議題,那麼大家對於這些瘋狂當代藝術家,又抱有怎樣的態度呢?

最後與大家分享Damien Hirst紀錄片(2018/1/1上線)

「 難以置信 」號殘骸中的寶藏  》

Treasures from the Wreck of the Unbelievable

預告片

 

*本文圖片擷取自Damien Hirst官網分享


慕夏編觀察/分享

慕夏,捷克人,原是默默無名的畫家,甚至沒有受過嚴謹的美術訓練,然而,因緣際會之下幫一名女演員繪製演出海報後,驟然成名。獨樹一幟的風格融合傳統拜占庭藝術元素、細緻的輪廓與對細節的刻畫都使作品熠熠生輝。儘管握有許多利益邀約,慕夏仍心繫祖國,在名滿天下後潛身回到捷克完成一系列巨畫”The Slav Epic”,並將自己才能投報家國。慕夏編有感當代社會的設計與藝術多為商業而丟失初衷與內心的追溯,期許能像慕夏保有對藝術創作的信念。
凝結歷史的瞬間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

凝結歷史的瞬間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

看「2022臺北時裝週SS23」- 當現代遇見傳統 交織台灣落地新時尚「獨特而純粹」

看「2022臺北時裝週SS23」- 當現代遇見傳統 交織台灣落地新時尚「獨特而純粹」

時尚名人御用攝影師「莉奈」也愛上的風格—紐約輕珠寶Gold Philosophy

時尚名人御用攝影師「莉奈」也愛上的風格—紐約輕珠寶Gold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