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給你看的,不是晨曦裡亦步亦趨的影子,或夜晚升起迎接你的影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 」
_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人生而害怕遺忘,害怕孤獨而生的塵埃遍佈,逐漸遺落在某處的角落,無人知曉。
我們都曾是那樣的塵埃,當光朝向內心片刻閃爍時,輕盈的隨其飛落,讓自己不小心誤以為成了浪漫的星塵,然卻只是那光偶有折射的分秒,待它離去後,才恍然自身仍是一片灰。
當灰塵成了一種詩意的混沌
那一瞬,原與攝影相斥的灰塵,在超現實主義大師 曼.雷( Man Ray )於 1920 年的作品〈 灰塵滋生 Dust Breeding 〉視角下,塵埃成了一種詩意的混沌與提問。若單看照片,不知曉的人們可能以為是張從天空拍下的航空偵測照,然而實際上這是 曼.雷 在工作室以 15 天的時間,等待玻璃佈滿灰塵後,所拍攝下的照片。
《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以此攝影作品當作展覽的開端,向觀看的人們提出一個叩問,關於灰塵的滋長、微距的觀看以及於外顯環境、內在心境的反思和追尋,策展人 大衛.卡帕尼( David Campany )選擇了 66 組作品,以及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 T.S. Eliot )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的詩作〈 荒原 〉其中一行詩句作為展覽名稱的來源:「 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 」( “ 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 ” )。
國家攝影中心首辦的主題展覽 《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以三個展區闡述從巨觀到微觀的灰塵寓意與想像,透過攝影的捕捉,看見那身而為人的傲執且與骯髒並存。
在戰爭與災難裡,看見塵埃所致的恐懼
在一切粉碎以後,塵埃散落在原先乾淨明亮的地方,堆疊掩蓋了人們的希望。
步入深綠色的展場,對比著黑白攝影作品,仿若在暗喻著請從象徵生命的綠色裡,窺見作品的死亡與創傷,探勘灰塵底下的那一個隱喻與象徵。
其中一幅作品為 1940 年遭空襲後的荷蘭屋圖書館,畫面裡殘破不堪的圖書館已經失去了屋頂,但書架卻意外的完好無缺,並且有三名男子正在書架間瀏覽書籍,由一位不知名的新聞攝影師拍下了這崩毀卻平靜的瞬間。
另一個作品則是節錄 1959 年〈 廣島之戀 〉的電影片段,在黑白的影像裡,那些粉塵成為了亮點與星塵,在愛人交纏私密的肌膚上飄然、抖落,如此親密的與之接觸,是那樣輕微脆弱的停留、離開,呼應到畫面裡的愛人們,這場生於二次大戰的異國戀情,也是這樣的黏著卻又不得不假裝俐落的揮開衣袖,與彼此道別。
第一展區交織著戰後備受摧毀的畫面,例如:被投下原子彈的長崎、核爆後溶解的啤酒瓶,以及在自然災害下的亡者:維蘇威火山爆發受難者石膏模型、乾旱下的孩童之墓、沙塵暴等,從這些影像揀選中,我們得以更貼近明白關於塵埃下的恐懼與痛苦,在每一次的死亡裡,我們必與灰塵共處,它是那樣微小而無處不在。
注視人們蓄意破壞下的慶典與暴力
走入第二個展區,白色的牆上佈滿著一格格的黑白影像,像走入灰的世界裡,在這潔白場域中過分整齊的存在著,然而湊近一看才驚覺,原來在攝影的切片下,我們更得以關注那些不成主角的細節。
攝影師們透過影像的分割,去注視歷史事件裡的碎小片段,拼湊成一個「 當過去與現在閃電般相遇而形成的形構 」,使觀者能夠感受到一股巨大而張力的敘事性,在它瞬即消逝的狀態裡用影像使其永恆。
攝影師 哈維爾.里巴斯 拍攝下系列作品 〈 遊牧民族 〉, 在 2004 年企業開發商以挖土機和怪手鑽鑿,並抬起此處的混泥土地面恫嚇著仍居住此地 60 戶左右的吉普賽人,最終將他們趕走,留下崩落而變形的空曠地,哈維爾.里巴斯說:「 這是一種為了控制空間的嚇阻方式,展現出暴力與摧毀的經濟價值,即使得破壞自己的物產。」
美國視覺藝術家 John Divola 則在 1974 年於洛杉磯以旅行的方式,找尋著廢棄的屋舍,以破壞與創造的共生方式,進行一系列的攝影拍攝計畫。
廢棄的屋舍停駐,成為被屋主遺落於生命之外的棄物,切割下部分的生活痕跡,任塵埃鋪天蓋地的敘說著遺忘。
John Divola 進入這些屋舍,在剝落的牆面與角落做下記號,利用繩索、噴漆、電線等作為素材,創造著類似於漩渦、不規則的斑點以及仿若光照進的痕跡,以帶有行為藝術的演出,攝影下久未有人擾動的時序,在「 蓄意破壞 」中同時滋養著創作與新生。
在摧毀的尺度中,感受消逝與存在的證明
除了將灰塵這樣的介質直接運用在作品中之外,展覽中還有更多探討了包含遠與近的觀看、時間尺度與攝影一瞬的巧妙關係、骯髒與創作的共生等,我們在一處的方格裡,留下這些物質與人事的消逝與存在,而足以成為一種歷史的語彙。
最後一個展區,在左方大幅輸出來自 茹特.布莉絲.盧森堡 的作品〈 深處 〉,畫面中的階梯空無一人,溼滑的地面反射著橘黃燈光,而在那依稀的燈光下,能看見幾處人行經後留下的足跡。這幅作品利用長曝的手法,尋找著曾有人於此證明,將影像放置在漫長的時序中,捕捉下每個節點裡的瞬間。
然而其中私心非常喜歡的作品是 尼克.沃普林頓〈 選自《 族長的衣櫥 》系列 〉,這系列的照片拍攝於位在希伯崙市南方垃圾掩埋場,掩埋場中的垃圾擁有著各式的顏色,群聚成一座座的垃圾山,而 尼克.沃普林頓 則從畫面中捕捉到的色彩來作畫。當畫作與相片一同擺放時,不經地感受到一種衝擊與碰撞,在這些被人類遺棄的廢物與充滿灰塵的場域中,竟也存在著一種美感的可能。
其實我們什麼也看不見
展覽最後呈現了一個富有哲學思考的作品:蘇菲.希斯黛雨貝 〈 因灰塵滋生而起 〉,她拍攝了科威特沙漠空照圖,仿若是那當年被誤會為空拍圖的 曼.雷〈 灰塵滋生 Dust Breeding 〉,在這個作品的描述中她寫道:「 我從天空轉向地面,試圖摧毀所有關於尺度的概念。觀者在極大和極小的世界間不停轉換,失去了方向。這清楚揭示了我們和世界間的關係:我們能夠使用各種現代科技去觀察和了解每件事物,但往往什麼都看不見。」
這最後一幅作品所帶來的寓意給了 《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最佳的一個註解以及解答,或許我們總是努力的去探究每一個存在的理由以及可能,也盡力的去觸及著未知的方向,但仍有許多事情是無法去參透、明白的,對於人類而言,宇宙是如此的浩大,卻也同塵埃一般的渺小,然卻透過了「 注視 」而得以承載了許多的故事與曾經發生的痕跡。
「 一個老人衣袖上的灰燼
是玫瑰燃燒後留下的所有灰燼。
塵埃,在空氣中懸浮
標示出故事結束之處。
吸入的塵,曾是,一棟房屋 ——
牆壁,壁板和老鼠,
希望和絕望的消亡,
這是空氣的死亡。 」_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展覽資訊
地點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時間 |2021.03.25 – 07.11
票價 |免費入場
*推薦閱讀 – 看更多相關文章:
將聲音視覺化的感官饗宴 – AUDIO ARCHITECTURE 聲音的建築展於2020年底正式展開
MIUMIU編 / 專題報導
Muriel Wong / Instagram @wn.zhen ,來自台灣台南,工作領域大多於文創、廣告、新創圈,策劃各式專案執行。